走出癌痛用藥誤區
對于癌痛鎮痛劑的使用,患者和家屬中存在著很多誤區。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就遇到了這樣的患者和家屬,72歲老人因淋巴癌入院,需要進行全身化療,然而還沒有接受化療,每天被全身的疼痛折磨得幾近崩潰,醫生馬上給予了強阿片類鎮痛藥物一一嗎啡,井采取了疼痛就給藥的方式,但是因為老人疼痛次數過多,給藥太多,患者及家人都擔心藥物成癮,一再找醫生咨詢,醫生考慮到患者情況,采用了控釋鹽酸羥考酮和嗎啡協同作用方式,大大緩解了患者疼痛。
誤區一:逃避疼痛心理
很多患者及家人常認為疼痛是腫瘤病情進一步惡化的征兆,采取逃避的心理狀態,對待疼痛出現,自我否定疼痛存在或隱瞞疼痛強度,使疼痛的評價與實際疼痛強度存在差異,醫生在用藥時,可能也會用藥不足,在減緩疼痛方面出現誤差。
誤區二:鎮痛劑是完全止痛
在癌痛治療過程中,鎮痛劑的作用是緩解部分疼痛,改善生活質量,并不是完全止痛。在簡單疼痛評估數字量表中,用藥后將疼痛度降到3分以下,不影響睡眠、 活動、休息即可。
誤區三:疼痛劇烈時才用止痛藥
癌痛鎮痛藥需要按時、及時使用,這樣更安全,也能使藥物的鎮痛效果更好,重要的一點是,按規定用藥使得所需鎮痛藥劑量也較低。長期得不到止痛的患者,容易出現焦慮、寢食難安的狀況,影響生存質量,并且可能產生消瘦、心情低落等生理問題,導致手術、放化療等治療措施無法實施。
誤區四:使用非阿片類藥更安全
在人們印象中,非阿片類藥物更安全。事實上,這種觀念也是不正確的。首先長期使用非簡體類抗炎鎮痛藥物也會對藥物產生依賴性;其次,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物的效果有“封頂效用”,當癌痛開始影響睡眠時,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物的作用減小,但毒副作用開始增加,此時必須使用阿片類藥物了。
誤區五:腫瘤中晚期才用大劑量阿片類藥物
癌痛鎮痛藥物的使用并不是根據病情發展而定的,而是根據患者感受的疼痛度來決定的。 一旦患者感覺疼痛度高數字評估表中已超過4分,就可以使用阿片類藥物。
對于阿片類鎮痛藥的用藥劑量,因有個體差異有較大的差別,而且阿片類鎮痛藥無極限劑量,若疼痛加劇,可增加藥物劑量,以提高止痛效果,還可以通過聯合使用非簡體抗炎鎮痛藥物、輔助鎮痛藥物等,來達到理想的疼痛緩解效果。
誤區六:鎮痛藥都易成癮
實驗證明,嗎啡通過口服、透皮貼劑等方式,達到鎮痛目的,極少成癮。臨床上出現的阿片類藥物越使用,藥劑量越大的情況,多與患者自感疼痛度增加有關。統計發現,服用阿片類藥物成癮的概率非常小,一旦癌痛消失,也很容易停藥。
誤區七:服藥出現副作用,立即停藥
鎮痛劑也有副作用,阿片類藥物的副作用是出現嘔吐、惡心等,患者和家人認為一旦出現副作用,應先停藥,其實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中,除了便秘外,大多是暫時性或可耐受的,幾天后癥狀多自行消失。所以患者不必停藥。